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常州市“831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毕业于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二十年。熟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的诊治,重视肝脏病理检查及对慢性乙肝患者长期跟踪随访服务。擅长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病,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参与国家、军队与广东省多项重点课题研究,主持常州市卫生局重大科技项目1项,获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进步一等奖、200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副院长,主任医师,兼职副教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市委组织部“831”培养对象。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江苏省麻醉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成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常务委员,常州市麻醉质量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州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江苏省麻醉科建设规范》副主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指南》麻醉分册编委。擅长于危重病麻醉、监测与复苏。近年来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一项,市级以上科研立项三项,并有多篇相关论著发表于国家级杂志。
副院长,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委,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与骨髓瘤学组副组长、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常州市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333、常州市831人才工程人才。在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及肺癌、胃肠道肿瘤等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及姑息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血栓性疾病等诊治亦具有比较高的造诣。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中华级等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及常州市科技进步奖等多次奖励,承担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
主任医师,自1984年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传染病诊治和研究工作。期间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传染科攻读研究生。2000年至今一直担任肝科病区主任,2004年晋升主任医师。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常委,常州市传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对丙肝的分子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研究,1993年在国内首先发现丙肝病毒存在母婴垂直传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华传染病杂志》的相关论文获中美施贵宝医学基金一等奖;做为骨干参与的“丙型肝炎病毒非经血传播途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了省厅课题《HCV基因型和病毒量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的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和重型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具有丰富的经验,对重症肝炎及其并发症的救治有较高的成功率。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和各期肝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有深刻的体会。
副院长,肝病科、感染科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常州市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肝脏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擅长各种肝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持并完成市级科研课题2项,局级课题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