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人才荟萃
  • 就诊指南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党建文化
  • 院务公开
9厘米,180天的救治,记录的是一个生命的厚度

今天,老杨出院了。

180天,老杨经历了一场与病魔的殊死搏斗。9厘米,那是医生办公桌上一叠关于老杨的病程资料。临走时紧紧握住的双手、犹如春风佛面的微笑,满含着老杨对市三院感染科医护们由衷的感谢。而这一切,记录的正是一份坚守、一份信任,一个生命的厚度。

正如老杨说的,来的时候睡席子,走的时候穿棉袄,但命在,一切都可以重头再来!

2017年8月,老杨因为浑身乏力、胃口差、小便发黄,在当地医院治疗半月效果欠佳,慕名来到市三院。对于老杨经历了180个日日夜夜之后的奇迹生还,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童学成深有感触。他介绍,老杨入院时的病情已经十分危重,依据相关检查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入院后虽然经积极抗病毒、护肝、退黄、支持等治疗,但老杨的病情仍然进展迅速,肝功能指标之一的血清总胆红素最高时接近600umol/l(超过正常30倍)。

对于这样的患者,肝脏移植无疑是最有效的救治手段,但老杨因家庭拮据等种种原因无法进行这样的手术。随之而来的感染、昏迷、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的肝衰竭并发症相继发生,感染科主任徐天敏多次组织院内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进行会诊并应用了包括人工肝、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措施,但患者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治疗进行到第四个月时,老杨的病情仍在反复波动,而那时,严谨细致的徐主任却通过持续的病情分析发现患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这提示老杨存在肝内胆汁淤积的情况。“对于淤胆,根据以往经验,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有效的。”徐主任说,但是老杨病程长、免疫功能低下、还有顽固性腹水以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此时如应用激素治疗必然会增加并发症尤其是发生感染的风险。经过斟酌再三,徐主任的医疗团队希望尽快执行这一新的救治方案,但必须先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当得知有一线希望,但面对依然未知的预后,老杨和他的家人又喜又悲,“虽然知道要救回这条命的确很难,但不坚持就更没希望了。”老杨的爱人说,是三院感染科医生坚定的眼神和话语让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新的方案建议。是的,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医护人员就不会放弃,患者家属就会增添一份信心。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徐天敏主任带领医疗团队开始在严密观察下为老杨谨慎加用激素治疗,老杨的黄疸开始消退,病情有了好转的迹象,但是致命性感染(败血症伴感染性休克)却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徐天敏主任果断迅速实施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老杨又一次挺过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老杨的病情真正出现了转机,总胆红素由580ummol/l逐渐降至58ummol/l。童医生说,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都非常理解并积极配合,这也才使医护人员能够大胆地坚持下来,奇迹才得以一点点地靠近。

整理这一叠厚厚的病历资料,里面详细记录着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点滴。回想这曲折的180个日夜,老杨肝功能衰竭,历经肝性脑病、腹腔感染、高血糖(30 mmol/l,超出正常6倍多)、顽固性低钠血症、2次败血症感染性休克、3次人工肝治疗,如今能够重获新生,不仅患者、家属,还有病区所有医护人员都为之动容,感到欣喜欣慰。

看着老杨能康复出院,作为床位医生的童学成由衷地感叹,是感染科团队的力量,是患者家属信任的力量,让他们在治疗和禁忌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他们在坚守和选择之间丈量出了一个生命的厚度。病人以命相托,医者当以诚相助。祝愿历经磨难的老杨,今后的人生之路一帆风顺!